雙十一大促全面引爆,從空調、電視,到冰箱、洗衣機,甚至廚電、小家電,清一色的低價開路。更讓很多家電人沒想到的是,在原材料一路上漲,經營成本直線上升的背景下,很多家電企業和商家仍然拋出了超出想象的低價格。甚至很多零售價格,已經低于眾多中小企業的材料成本,這讓很多小企業從產品制造商直接變成了品牌企業的批發商,做起了“批發零售”的行當。
降價再降價,除了拼低價還是拼低價,沒有其它任何招數,家電圈認為,這一市場現象只是今年以來家電市場徹底亂戰的真實寫照和縮影之一,背后所折射的卻是家電廠商們真的著急了、甚至很多廠商走投無路下的窘境。但是,這帶給整個家電產業的傷害卻是持久而深刻的,那就是徹底打破行業原有的轉型變革軌道,沖擊產業正常經營和發展秩序,將行業未來直接推向了“爛透”的泥坑之中。
面對一個已高速發展了40年的家電產業,誰也不愿意看到行業被這兩年來亂戰、惡戰所破壞,而且是很多一二線的主流企業們,通過一輪又一輪低價戰而毀滅掉。就像“溫水煮青蛙”那樣,很多廠商在不知不覺中迷失了前進方向,以及發展的動力,直接掉進“死胡同”后才做最后的垂死掙扎。這是當下的家電產業局面,卻不是眾多廠商能夠清醒認識到的危險境地。
相信隨著市場亂了、企業急了,帶來的結果,一定是行業爛了。當然,行業最終會爛到什么程度,目前家電廠商們心里還沒有數。因為,誰也不關心行業怎么樣、怎么辦,只是一味地在關心自己怎么活下去、活的好,所以降價似乎成為最好的手段和選擇。這事在商業邏輯上沒有錯。但是,企業從來不是獨立個體,一個企業從來無法成就一個行業,必須要有更多企業參與,并且頭部企業們必須要不斷為行業尋找新出路、探索新賽道、開辟新空間。這既是責任也是義務和擔當。
同樣行業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定是由眾多優秀的企業組成,并且不斷攀登更高的目標、探索更大的舞臺。從這個角度來看,大企業要推動市場洗牌、推高行業門檻時,必須還要承擔行業責任。也應該認識到恢復行業的競爭秩序,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扭轉低價對行業的傷害,既需要手段,更需要時間,還要持續不斷地探索新的出路。所以,必須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所以,在今年這樣一個艱難的時刻,在很多家電廠商打著為了“活下去”目標而頻頻降價促銷的節點上,所有家電人都應該抽點時間、回過頭去,看看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里,過去的一年時間里,降價讓利到底激活了多少的用戶需求,又帶來了多少的商業空間,又傷害并透支了多少的企業利潤和未來空間?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對于家電產業來說,過去永遠不會重演、未來絕對不能被預知,大家唯一能做的:
首先就是走正道,堅決不能再搞什么“以次充好”、“偷工減料”、“虛假宣傳”搶眼球,一定要拿真材實料的好產品、回報這些用戶并滿足那些挑剔的用戶;同時還要行正義,敢于對市場上那些不正當、欺騙甚至欺詐等商業行為說不、正面交鋒,引導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此外還要守初心,在任何時候都要尊重市場的規律、敬仰用戶的力量,不要天真地認為可以改變這個時代,先從滿足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出發,成為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