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試的依據
根據設計圖紙、產品說明書以及設計及施工驗收規范。
2、調試的項目、程序、方法及調試要求
(1)空調系統電氣設備與線路的檢查測試
該項工作在空調制冷專業人員配合下,由電氣專業人員調試操作。
(2)通風機單機空載試運轉
檢查各項安全措施;盤動葉輪,不應有磨擦與磕碰現象;檢查葉輪旋轉方向是否正確;試運轉時檢查風機的減震器是否移位;滑動軸承最高溫度不得超過70℃;滾動軸承最高溫度不得超過80℃。
風機啟動時檢查葉輪旋轉方向,是否與機殼上箭頭標志方向一致,如不一致應停機,改變接線,保證風機正轉;啟動中觀察風機運轉響聲是否正常,如異常停機檢查。
風機啟動后用鉗形電流表測量電機電流值,若超過額定電流值,可逐步關小總管風量調節閥,直至額定值為止;風機運轉一段時間后,用表面溫度計測量軸承的溫度。一般風機滑動軸承允許最高溫度為70℃,最高溫升35℃。滾動軸承允許最高溫度為80℃,溫升40℃。
通風機性能測試
風機風壓Pq=|Pqy|+|Pqx|
式中:Pq---風機風壓即風機的全壓;Pa
Pqy---風機壓出口處的全壓;Pa
Pqx---風機吸入口處全壓;Pa
風機全壓測量與風管內全壓的測量方法相同,使用儀表也相同,用畢托管和傾斜微壓計測量。風機壓出端測量截面,選在靠近風機出口而氣流比較穩定的直管段上;風機吸入口端的測量截面位置選在盡可能靠近風機吸入口處的直管段上。
風機風量測量分別在風機壓出端和吸入端,與風機的風壓測量同時進行。測量方法與風管內風量測定方法相同。風機的風量取壓出端和吸入端風量的平均值。
3、空調風系統的測定與調整
(1)確定測量截面與測點的位置
測量截面的位置:選擇氣流比較均勻穩定的管段作測量截面的位置,一般測量截面選在產生局部阻力之后4~5倍風管直徑(或風管大邊尺寸)和產生局部阻力之前1.5~2倍風管直徑(或風管大邊尺寸)的直管段上。
矩形風管截面測點的位置:在矩形風管內測量風速、風壓時,將風管截面劃分為若干相等的小截面,并使各小截面接近正方形,其面積不大于0.05平方米(即每個小截面的邊長為220mm左右)。測點即各個小截面的中心點。
(2)各測點距風管中心的距離按下式計算:Rn=R〔(2n-1)/2m〕1/2
式中:R---風管的半徑,mm
Rn---從風管中心到第n個測點的距離,mm
n---從風管中心算起的測點順序
m---風管劃分的圓環數
(3)風管內風量的測試與計算
測量方法
用畢托管、傾斜式微壓計配合進行測量
平均靜壓與平均全壓的計算:P=(P1+P2+---Pn)/n
式中P---平均靜壓,或平均全壓,Pa;
P1、P2---Pn---測定截面上各測點的靜壓或全壓值,Pa;
n---測點的總數。
平均動壓的計算Pd=〔〔(Pd1)1/2+(Pd1)1/2+---+(Pd1)1/2〕/n〕2
式中:Pd---平均動壓,Pa;
Pd1、Pd2、---Pdn---各測點的動壓值,Pa;
平均風速的計算
按下式計算風管截面上的平均風速:V=(2Pd/ρ)1/2
式中V---平均風速,m/s;
Pd---平均動壓,Pa;
ρ---空氣的密度,Kg/m3一般多取1.2;
風量的計算
按下式計算風管內風量:
L=3600FV
式中:L---風量,m3/h;
F---風管截面積,m2;
V---平均風速,m/s。
(4)送(回)風口風量的測定
測量方法和儀表
通常采用熱球風速儀或葉輪風速儀,在風口處直接測量風口的風量。為了使測量準確,可使用加罩的方法。
測點位置和測點數
測點位置和測點數按風口截面的大小劃分等面積小塊,測其中心點風速,測點數不少于四點。
風口平均風速的計算
按算術平均值計算風口平均風速
V=(V1+V2+---+Vn)/n
式中:V---平均風速,m/s;
V1、V2、Vn---各測點的風速,m/s;
n---測點數。
風口風量的計算
一般按下式計算風口風量:L=3600FwVK
式中:L---風口風量,m3/h;
Fw---風口外框面積,m2;
V---風口平均風速,m/s;
K---考慮格柵等的影響引入的修正系數,取0.7~1。
(5)系統風量的調整
風量調整的方法:流量等比分配法
其方法是由最遠管路的最不利風口開始,逐步調整直到風機為止。風量的調整如下:
首先選擇離風機最遠的1號風口為最不利風口,即最不利管路為1-3-5-9,從1號支管開始測量和調整;用兩套儀器(畢托管和傾斜式微壓計)分別測量支管1和2的風量,并用三通調節閥進行調節(或用支管上安裝的其他類型閥門),使兩支管的實測風量的比值與設計風量的比值相等為止,即:L2c/L1c=L2s/L1s。用同樣的方法測量并調整各支管、支干管,使得L4c/L3c=L4s/L3s;L7c/L6c=L7s/L6s。此時實測風量并不等于設計風量,不過已為達到設計風量創造了條件。
最后,根據風量平衡原理,通過調節風機出口總管上的風量調節閥,使總風量達到設計風量,各支干管、支管的風量就會按各自的設計風量進行等比分配。
4、防排煙系統的調試
系統的調試是系統安裝工程最后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認真做好這一環節的工作,為檢測驗收作好準備。
(1)調試準備
防排煙系統工程施工結束時,施工單位自行對照設計施工圖紙,并按照有關施工規程要求,對工程各個部分一一檢查。
1)送風排煙風機
①送風、排煙風機的型號、風壓、風量及安裝位置。
②風機機座的牢固性,防震、防腐措施。
③風機的電源和主備電源條件。
④風機進風口與出風口與系統連接的情況。
2)防火閥、排煙防火閥型號、安裝位置、關閉狀況、電源、控制線路連接狀況、單件動作的可靠性。
3)送風口、排煙口的安裝位置、安裝質量、動作可靠性。
4)管道及連接件的材質、規格以及連接墊圈、管道的支架、吊架的牢固性和管道穿墻、穿樓板封堵措施等。
總之,系統的每一個組件都要符合設計與施工質量要求,發現不符合設計和施工要求時,抓緊時間整改。同時應與消防分包密切聯系,按照施工計劃安裝每一項工作。
(2)風機的運轉試驗
風機是防排煙系統的心臟,送風機和排煙風機能否正常運轉,是保證防排煙工程質量的關鍵。風機試運轉的目的:首先,觀察風機在正常供電條件下,運轉情況是否正常;其次,在人為突然斷電情況下備用電源投入時風機能否正常啟動。
風機試運轉的時間不得少于30min,從啟動過程到正常運轉后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1)風機運轉過程中是否超電流,這可以利用風機所配用的電流表來觀測,也可以采用鉗形電流表分別對三相進行測量后加以評價。
2)風機軸承與電動機溫升情況。可采用半導體表面溫度計來測定。
3)風機基礎的振動情況。這個問題對于安裝在中間設備層或屋頂層的風機尤其重要。風機基礎的振動可采用專用測振儀來測定。
4)管道的振動情況。這種情況一般在金屬管道中出現,管道的振動亦可用測振儀來測定。
5)管道閥門的開關是否正常,動作是否靈活,手動或自動都應分別進行試驗。
6)風機運轉時的噪聲情況,一般作為火災危急情況下投入運行的設備可不考慮噪聲問題,但作為試運轉,憑人們直觀的感覺給予評價還是必要的。
風機的試運轉不但是工程調試的需要,而且在日后還應定期進行風機的動轉,以保證風機在任何時候都處在良好的備用狀態。一般,至少每隔半年進行一次試動轉。
(3)正壓送風系統的性能試驗
正壓送風系統性能試驗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試驗,正確評價正壓送風系統是否能達到設計工況。試驗方法是:
試驗時,使系統的送風量穩定在設計的數值,然后在最不利的開門工況下測定關門正壓間內正壓力和開門門洞處的風速值。風量的調節方法對不同的運行方式是不同的。對于變風量系統,可通過改變電動機轉速或直接利用風道上的電動調節閥來改變送風量,調節起來十分方便。對于旁路系統,則可通過旁通管路上的電動調節閥來調節旁通風量的大小,從而改變送至系統中的風量,直至達到設計值為止,調節起來也比較方便。對于穩壓系統則必須在風道上另設調節風門,否則,無法進行風量的調節。風量的測量可在風道中采用流速法來測量,亦可在送風機進口裝設入口集流器來測量。采用入口集流器的方法可直接從壓差的大小來控制風量的大小,調節起來比較方便,如果采用流速法的話,不但測量過程比較麻煩,而且也不便控制。
(4)機械排煙系統性能試驗
為了評價機械排煙系統能否達到設計的性能要求,必須進行機械排煙系統是否符合<<高規>>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試驗方法是:啟動機械排煙系統,使之投入正常運行,若排煙機單獨擔負一個防煙分區的排煙時,應把該排煙機所擔負的防排煙分區中的排煙口全部打開,如一臺排煙機擔負兩個以上的防排煙分區時,則應把最大防排煙分區及次大的防排煙分區中的排煙口全開,測定通過每個排煙口的排氣量。
排煙口的排氣量可采用風速儀來測量,如采用熱球風速儀或熱線風速儀來測量則十分方便。排煙口平面上測點布置同空調系統。
應當注意,盡管機械排煙性能的調試試驗通常是在冷態下進行的,但根據風機的工作原理,在冷態或熱態下通過風機的風量幾乎是不變的。
(5)防排煙系統整機控制試驗
試驗目的:通過防排煙系統整機的聯動控制或程序控制試驗,評價防排煙設備手動和遙控聯動控制系統或自動程序控制系統的工作可靠性。
1)在正常供電的條件下,手動和遙控聯動或人為發煙以觸發感煙控測器動作實現排煙口開放,并聯動控制或自動控制活動式擋煙垂壁動作、排煙機或送風機啟動、空調機停機等一系列操作程序。
2)在人為突然斷電備用電源投入的條件下,通過手動或人為發煙實現防排煙系統整機的聯控或自控操作程序。
試驗時,人為煙源可采用蚊香、香煙,有條件時,采用發煙裝置則更佳。手動或自動操作應選定不同的地點進行,通??蛇x定在火災危險性較大的部位和具有不同用途的場所,如公共部分、辦公室、客房等進行試驗。每個地點的試驗應重復2~3次。每次試驗中應注意觀察各種設備的投入順序,并記錄相應的時間間隔。如發現某種設備未能按設計規定的順序投入而產生超前或滯后的現象,應增加試驗重復次數,并對試驗結果進行認真的分析,在查明原因后進行速改,必要時應再重復進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