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作為空調的“心臟”,起到的作用不止運送冷媒這么簡單,空調的制冷制熱能力與壓縮機直接相關。市面上各品牌的高壓、高低壓腔壓縮機,渦旋、轉子式壓縮機琳瑯滿目,各家都說自家的壓縮機好,那實際又如何呢?待小編碼字一一講解!
渦旋VS轉子,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目前市面上的多聯機壓縮機不外乎兩種:渦旋與轉子,從外觀上很好區分。
渦旋式長相酷似某寶*夢,通過動渦盤和定渦盤的互相貼合旋轉,冷媒在多個壓縮腔中逐步向中心壓縮,最后通過中心的排氣孔排出。
轉子式由一個偏心轉子、圓形腔體和一個分隔葉片組成。由于偏心轉子的高速運轉會伴隨劇烈的震動,所以一般會使用雙轉子的設計平衡重心的偏移。
從結構上就不難看出,轉子式的排量更小。實際經過各廠家測試,基本公認多聯機壓縮機在6~7匹時是個分水嶺,小匹數雙轉子能效更高,大匹數渦旋式表現更出色。
不過業內也有如東芝這樣的“耿直”品牌,不論多大匹數都采用轉子壓縮機,雙轉子容量不夠就研發三轉子。一臺壓縮機不夠?沒有什么是加一臺壓縮機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加兩臺。
這樣設計甚至出現單模塊三壓縮機的情況,過多管路帶來的損失及造價提升其實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轉子及渦旋其實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好壞之分,要在所需的容量擋位下挑選合適的壓縮機才是最重要的。
高壓腔壁如何頂住壓力
氣態冷媒經過壓縮,變成高溫高壓的氣體,才能在夏季室外高溫環境冷凝散熱。壓縮機一定存在低壓區及高壓區,隨著使用時間的累積,高壓區壓縮腔壁可能“不堪重負”出現形變導致漏氣,直接導致排氣壓力不足,影響空調使用。
各品牌為解決該問題,也絞盡腦汁。很多品牌會采用非等厚的壓縮腔壁,高壓區壁厚,低壓區壁薄。但改善的同時提升了生產精度的要求,目前國產空調品牌壓縮機自給自足剛剛起步,與一些國際品牌還存在差距。大多國產品牌選擇忽略該問題或直接購買進口品牌的壓縮機。
三菱重工研發出了另一種有趣的解決方案,提出3D渦旋壓縮機的專利設計。在渦旋的齒尖面及齒根面設置階梯,腔體外側高度比內側的高度高。內側齒高度降低,力臂減小,能承受的形變壓力就越大,使得腔壁強度得到提高。
并且冷媒不僅在平面被壓縮,且沿高度方向也被壓縮(三維“3D”壓縮),因此相比一般的渦旋壓縮機能夠加大容量。這個3D渦旋壓縮機設計也榮獲日本冷凍空調協會的技術大獎。
壓縮機排氣口的優化
壓縮機排氣大多采用單排氣口,雖然結構簡單方便生產,但實際排氣壓力波動較大。三菱重工采用多點排氣壓縮專利技術,排氣三段式放出,使排氣高壓更接近設計壓力,優化壓力控制,對管路的壓力沖擊較小,提高季節能效比及壓縮機使用壽命。
低壓腔、高壓腔、高低壓腔?!
低壓腔、高壓腔有啥區別?怎么又冒出來個高低壓腔?其實分辨很簡單。
低壓腔:低壓冷媒進入壓縮機主體冷卻電機,隨后進入壓縮腔壓縮。壓縮機殼內為未經壓縮的低壓冷媒,保障了電機及潤滑油的使用壽命,缺點是冷媒會存在一定的無效過熱。
高壓腔:低壓冷媒直接進入壓縮腔,高壓冷媒經過壓縮機主體排出。壓縮機殼內為已經壓縮過的高溫高壓冷媒,電機長期處于高溫環境壽命受到影響,潤滑油黏性下降,且容易碳化加速壓縮機磨損。由于冷媒直接進入壓縮腔,所以不存在無效過熱。
高低壓腔:市面上僅大金宣傳采用高低壓腔壓縮機,但在仔細翻查對比了各家的壓縮機后,小編發現所謂的高低壓腔就是指在壓縮腔頂加了一塊擋板,隔開高壓壓縮腔和低溫進氣,減少無效過熱。
但實際壓縮腔的頂蓋本身就具有分隔作用,目前基本所有的高壓腔壓縮機都能做到進氣與高壓腔體的分隔。所以高低壓腔無非就是品牌為了體現差異化的一個宣傳點罷了。
所以分析了這么多,小編個人還是建議選用低壓腔的壓縮機的。畢竟為了解決這么一點無效過熱,使高壓腔壓縮機的電機和潤滑油長期工作于近100℃的高溫下,一旦出現損壞就必定面臨花大價錢更換壓縮機的窘境。
總結下壓縮機
壓縮機其實是空調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部件,但我們買家很難去分析比較壓縮機的優劣,往往是商家宣傳什么就相信什么,很容易被誤導。所以用戶需要一些客觀的橫向比較,這期只是壓縮機簡單的分類介紹,下期預定會寫一期有關壓縮機電機、供回油、補氣增焓的文章,歡迎大家再來看啦。
作者:專注互聯網科技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34586882
來源:知乎(侵權聯系刪除)